preloader

blog-thumb

这是一篇迟到的文章,距7月底的叙永家访已近两月,每欲提笔时,总找不到一个准确的词 去概括这次经历,用来作为我的文章命题。笔记本开了又合,合了再开,太多的画面与记忆 浮现出来。第一次一个人远行,第一次和陌生的队友合作,第一次看到那样的生存环境……忐 忑、欣喜、震撼,各种心情渐浮而出。现在,我还是决定将这次见闻和感受真实地记录下来, 希望这段记忆永远年轻,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日初公益

至队友

叙永家访最初的感受是我的队友。只身前往重庆的飞机上,我一直在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团队? 我能融入到集体中吗?这样的自费家访是值得的吗?

怀着忐忑的心情和队友们汇合,看见大家热情的微笑和自然的问好,悬着的心终于安稳归位 了。“高三的孩子没有放假回家,还在学校补习。”“那我们先去见孩子吧……”辗转一天,晚上 九点半才开始吃晚饭的我们,断断续续地听见队长小米在和当地的志愿者老师们交流。身旁 参与过家访的队友说,我们要趁夜开始家访了。话音未落,队长和当地志愿者已在一旁商量 起了人员安排和路线。作为第一次参与家访的菜鸟,刚刚结束14个小时颠簸的我,此时脑回 路已经完全跟不上了。印象最深的画面:大家收起说笑,快速走出饭馆,接过队长匆匆往返 客栈取来的登记表和小礼物,走向各自的车前往一中和三中。此时脑海中出现了一个词:高 效。对,这是一个高效的团队。反应迅速,服从指挥。

夜访回来已经零点,我们在队长的房间集合,进行家访培训,作为新人的我听得格外仔细, 培训包括了家访注意事项,家访队员分工安排等。“家访一定要见到孩子本人,需要和孩子 沟通,了解真实情况。……大家一定要多看看家里情况,走访邻居,有疑问当场解决,要对捐 助人的每一分钱负责,要让真正有需要的孩子得到帮助,这也是我们家访和回访的目的……”。

“要对捐助人的每一分钱负责,要让真正有需要的孩子得到帮助”,这一句话在寂静的夜里格 外地清晰,也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当初选择点对点的捐助,就是想着每一分钱都用在孩子 身上。负责,这是一个负责的团队。我对这个团队油然起敬。

三天的家访,第一天气温最高,手机拿出来拍两张照就开始烫手了。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不 怕热,南京这种火炉城市不开空调也是可以过的,但这一天,我的汗就几乎没有干过。

也许是因为天太热,也许是因为路上的石子,有一个组的车连续两天爆胎。我们组也因路窄, 解老师的车在掉头时擦坏了保险杠,为了让我们在烈日下少走点路,车在没有硬化的山路上 颠到了底盘。活泼健谈的队友辣辣,一上车却变得非常“安静”,且不看她僵直的坐姿,凝重 的表情,光凭透过身旁的空气,都完全可以感受到她正努力对抗着晕车。即便是这样,每当 车一停稳,她总会细心地检查一下家访需要的物品,下车后马上投入工作,和孩子交流、核 对信息时都一丝不苟,事无巨细。

家访完毕回到住地都已很晚,除了吃饭、洗漱,还要就当天的家访情况开会讨论,每天的睡 眠时间只有5—6个小时,但无论多辛苦,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从没听过队友半句抱怨,大 家每天清晨都满血复活般地再次出发。有担当,这是一个有担当的团队。

心中的“种子”

山的深处,路的尽头,孩子的家里。我们去过没有门窗的家、昏昏暗暗堆满杂物的家、连水 泥都没覆盖红砖墙的家、家用电器一只手就可以数得过来的家。这样简陋的居住环境,衣食 无忧的城市孩子可能1分钟也待不了。

然而无论是刷过漆的白墙还是水泥墙,再或是砖墙,令人触动的是几乎每位孩子家里的墙上 都贴着奖状,耀眼的颜色与家里陈旧的面貌形成了反差,整齐排列的奖状向我们诉说着每个 孩子的努力。出发前我曾想象过各种糟糕的生活环境,但当我自己亲眼看到这些奖状墙、这 些反差,仍然感到十分心酸。只能说不置身于他们生活的环境,我们永远无法真正体会她们 生活的艰辛。

也许正是这样的反差,让她们拥有了坚毅的“种子精神”,无论何种环境都可以生根发芽,哪 怕是最贫瘠的戈壁。这样的反差让她们更懂得珍惜和感恩。记得回访小波时,他说:“爸爸 刚死的时候,我真的很难过,会躺着发呆,什么也不想做,但后来想到还有那么多人在帮助 我,还有什么过不去,我要好好读书……”。当我们离别睿睿家时,她站在路边一直目送我们 远去。和孩子交流中或多或少可以感觉到他们眼底里流露的谢意。

在交流中,我发现有的孩子不敢正视我们,感觉腼腆,这让我觉得不安。小组交流时,大家 也有同样的感觉,应该是孩子有点自卑吧。这些感受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今后除了给予孩子 们物质上的帮助,会更多着眼于对他们精神生活的关怀,比如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和生涯规划 课程等。志愿者们回到上海后已经开始着手准备这方面的项目,也希望有这方面专长的同道 朋友可以给予援助。

蜀道难

最后还得说下路。第一天上车,打开导航:全程29公里,大约需要1小时40分钟。我以为自 己产生幻听了,这是怎样的路况和车速?车继续前行,突然一个180°急弯,接60°爬坡,再 连S 形下坡……我们的车如过山车一样在既定的山路上画过……此时耳边还不停萦绕着导航的声 音:前方50米掉头(不是真掉头,又是一个大于90°的转弯)。非常幸运的是,我们有内秀的 “车王”解老师和豪迈的“车神”饶老师保驾护航,带我们体验了无数的上坡与下坡,各种“V”、 “U”、“Z”的转弯路。从此对赛车和过山车再无畏惧。

三天的家访最深的感受:

一、祖国越来越强大,国家对山区道路和桥梁铺设的投入日渐加大。硬化的山路让我们可以 开到大部分学生的家门口,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家访的效率。精准扶贫和“两不愁三保障”的 政策保障,让更多的孩子可以通过自己的拼搏走出大山,改变生活。

二、切身感受了日初公益志愿者和当地志愿者老师们的爱心和信念,他们的热情比40°高温 还要热。家访所有费用由参与家访的志愿者承担,食宿交通自理,当地志愿者老师从来不肯 收我们车费和油钱,还老想着办法请我们吃饭,大家出钱出力,不为自己只为助人的情怀。

三、家访后我感到自己的生活真的很幸福,也很幸运生在了大城市,同时也反省自己,读书 时如果能努力些,多花点精力,也许现在可以帮助更多的孩子。没有途中的汗水与心酸,怎 有居高时的欣喜与愉悦。愿心怀梦想者,皆可登顶揽景!以此句勉励自己更努力地工作,也 祝愿有梦想的孩子们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点燃梦想。

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