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loader
  • Home
  • 平凡的世界

blog-thumb

记忆里, 金灿灿的烈日、黑漆漆的陋室、 散落的衣服书本、沉默不语的少女……

感受中, 没有跌宕的心潮澎湃,只是些五味杂陈, 一句“this is life” 好像就能概括一切, 可心却似乎难以平静.

作为第一次家访的新人,不预设任何期待,我就想亲自去到那些人家、亲眼看看什么情况,以空瓶状态去迎接所有的遇见。

乘上开往重庆的卧铺火车,三个小分队就此集结出发,小米和豆豆带了丰盛的晚餐,大家磕着饭后瓜子嘻嘻哈哈一阵欢聊,我们成了这趟车里晚餐最豪、最自嗨的一群人。

渐近熄灯,方才觉出床底下某双鞋正散发夜来香,麦子和我确认了眼神, “凑合睡呗?”

就这样,火车驶向重庆,梦安魂于臭鞋味儿……

到达重庆已是正午时分,一下火车我们就感受到了这座“火炉”城市的热力,和南京来的笨笨 羊汇合后,我们又搭上了去叙永的长途汽车,一行人终于在晚上21点到达叙永。

家访的三天,大部分时间我们在路上。

户与户之间的距离比地图上遥远,山路弯弯绕绕,幸好我们有车,幸好我们有他。

一路来我们翻山越岭,上上下下,坡上不去,他加足马力倒车,一冲再冲;遇石堆挡路,还未等我们反应,他已拿起铁锹,夷为平地;轮胎梅开二度,为了卸胎他汗如雨下,没有一句抱怨。我不禁心生佩服:眼前的工控哥,真的很man!

我知道,这家访的三天,他付出的不仅是日夜辛苦,更是舍自己繁忙的生意于不顾,而说起来他总轻描淡写:“家访这事比较重要”。

作为土生土长的叙永人,最早参与叙永地区助学的志愿者之一,工控哥年年参与至今,凭的就是那份简单的“初心”—— 在自己有一定经济能力后为家乡出一份力。

夏日炎炎,还好需要我们走的长路并不多,因为大部分乡镇已“公路到家”。记得有次顶着烈日,我们走得气喘吁吁,工控哥开玩笑说了句:“这段路,如果换作给钱让你走个来回,你也未必愿意。” 我想了下,还确实不一定愿意。但是有家访助学的目标在,路远或是难走都没有关系。

一直往山里走, 人家在哪里, 我们就去到那里。

一家一故事

我们不是学校老师, 也不是电视台记者, 却因为公益助学, 有幸深入到了寻常百姓家, 去了解他们的生活。

1

“他一考完就打工去了。” “浙江那边,第一次出远门呢!”

回答的人是小泰的婶婶,边上两个三五岁大的小男孩是她的儿子,屋里坐着站着好几个邻居,热心地补充着信息。小泰父母早年都不在了,是婶婶收留了他,靠着外出打工的丈夫的钱供一家人食宿和小泰读书。

墙上贴着或新或旧的奖状,见证了小泰一路的成长,里间拥簇地放着两张床,凌乱非常,再里面一道简陋的水泥墙隔开就是洗手间。

我们还去山上看了小泰曾经住的老屋,黑漆漆的老木头,破碎的瓦片房顶,屋内阴暗潮湿,由于太过残破已无法住人。很难想象,之前小泰是怎样在这里独自生活的……

“高考将近500分,在等学校录取通知书。” “等知道什么学校,让我们知道哦。” “要嘚要嘚!”

2

房子看着整修了大半,室内还堆着建筑材料和工具,卧室里衣服胡乱放着,床头柜上还放着大水泥袋,一片杂乱。房间的后门一打开就是养的鸡四散乱飞、还有几头猪和一头牛。

露着红砖还未上水泥的那半边屋里,老奶奶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擦拭着桌子,招呼我们坐下。奶奶年纪很大了,视力和听力都不怎么好,一会儿小新来了,小小的个头看起来不像是高二的女生。

她默认地接过表格填了起来,之后我们问一句,她就答一句,不多说半句。她在A班读书成绩还算不错,她说自己英文挺好,她以后想考成都理工大学。自始至终她低着头,语气平淡如水,脸上带着淡淡的忧愁,即使最后拍照也没露半点笑容。

从奶奶那儿得知,小新的父亲患有精神疾病,母亲在家务农,而且她是刚出生后被抱养过来的。这样的生世和家庭环境让人不禁唏嘘,可能这也是她性格内向、缺乏自信的原因。

走的时候,奶奶和我们挥了挥手,小新还是一脸漠然,我好希望下次来的时候她会展露出一个花季少女应有的开心与活力,我知道她是有的,只是一直被什么压抑着。

3

走过清幽的竹林山路,就是小国家新修的房子,他自豪地说房子是去年他和爸爸自己整修的……环顾他们的屋子,新刷的墙上不像其他人家贴着奖状,而是挂着好几幅书法字画。

成绩年级第二的小国,长相白净,戴着眼镜看上去一脸文气。

“有想好考什么大学吗?” “没有呢,老师说现在不要想太多,先把学习搞好。” “我喜欢文科, 很喜欢演讲、唱歌,我想选和这个相关的专业” 被问到爱好,小国一脸兴奋和期待,“以后进了大学就可以搞起来了。”

听说我们来自上海,他说他小学是在上海读的,那时爸爸在上海打工,后来因姐姐生大病回乡了,“那时能在上海继续上学就好了。”

“那姐姐呢?” “姐姐过去读书成绩也很好,但经济原因初二就辍学了。现在已经嫁人,有2个小孩。”

说完,我们都沉默了。

4 小秀 刚搬进扶贫房,家徒四壁,四姐弟和奶奶相依为命……

5 小兵 外出打工不在家, 3月份他提前报考了大专被录取,奶奶和妹妹也不是很清楚他的去向……

6 小金 开朗懂事,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高中,她说她以后想上复旦大学,带着年迈的爸爸去上海看看……

7 小群 外出打暑期工,父亲刚去世不久,家里只剩年迈的爷爷奶奶,看着十分可怜,而两个叔伯对老人不管不顾……

……

名单上一连串的名字, 一个名字背后就是一个家庭, 一个房子,一个故事。

我们走过的20多户人家,不是每个学生都努力向上,就像不是每个家都干净整洁,一切亦是正常。有时我会想,如果把家访的镜头对准我们自己,会是怎样的场景?会比他们精神面貌更好吗?

“打工”、“出走”、“疾病”、“精神障碍”、“去世” 是这些故事里经常出现的关键字,却也是无常人生之最常见,你我皆无法逃开。

只是走进他们的生活,你才有真正体会“高考改变命运”这句话于农村孩子的切实意义;你才会了解那些街头与你擦肩而过的农民工肩上背负着的家庭重担。

平日里我们时常自嘲“生存以上生活以下”,可在破旧的土屋、简单的米糊糊面前未免显得有些矫情。如若换我面对此境,我会有多少坚强与乐观?我不敢想。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真正困难的远方。

令人欣慰的是,“低保家庭”、“精准扶贫家庭”、“助学金” 这些词也陆续出现在这几年的家访故事里,国家在大力扶贫和助学,以后需要我们经济上施以援手的学生会越来越少。而同时,我们依然看到了很多他们的“需要”,比如学生的心理辅导、职业发展规划、打开他们眼界……值得做的还有不少,只要我们用心、用智慧。

就像这次家访的几户家庭,学生的积极和努力让人不禁想为他们的成才路上再添一把力,但我们必须严格遵守捐助的标准,把助学金用在最需要的人身上,这是一种责任,不能感情用事。我们也会讨论并尝试采用更多的方式,比如捐书、与他们定期交流分享来为他们助力。

悬挂彩色爱心分割线 难得是这群人

离开叙永的前夜,我们和所有帮助或参与此次家访的当地老师一起聚了餐。幽默的尧老师、总是迎送我们的文老师、诗人童老师、一中三中的两位美女老师……很多都是第一次见,但感分外亲切。

席间,小米和蹇老师,聊着叙永地区助学之初走到现在的一路不易,感动地掉下了眼泪…… 历年的志愿者义平,怀念地聊起最早他参加的一个助学论坛叫“山那边”,说起里面那些有情怀的人,往事历历,初心难得,“重要的是这群人” 他感慨道。

虽然我不太了解他和那些志愿者们的故事,但同小米和蹇老师的眼泪一样,我看着感动,听着动容。我亦珍惜当下这样的团聚,为了同一个目标,欣赏在座的这群人,有情有义、甘做实事。

短短的三天,我积得了太多感动的小事与瞬间,其中很多是来自我的伙伴和当地老师,感怀于心,在此不一一列举。

大树分割线 平凡的世界

营山镇、落卜镇、马岭镇 后山镇、摩尼镇、观兴镇 这些原本和我无关的地名, 在经历了三天之后, 多了一种熟悉、多了一份牵挂。

我想起走过的一户人家, 破旧的木床上放着一本《平凡的世界》。

我们所知道的世界, 不应该仅仅是生活所在的北上广, 日复一日习以为常的周遭, 或是朋友圈里的那方小天地。

我们所看到的世界, 也不应该只是自己选择看到的样子, 安于自以为是的优越感, 或沦陷于自我所缺汲汲营营。

诺大的世界,每个人都是平凡而渺小的。 我们决定不了自己的出生、成长环境, 但我们可以选择不被它限制。

正如我想让那些学生去见更多“外面的世界”, 更多新事物,发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我们自己又何尝不该, 去见更多更远的世界, 无论物理上还是心理上, 让自己被冲刷,被更新。

你会发现自己是何其幸运, 发现多少能人甘于平凡, 发现人们如此相似又不同, 发现外面的世界并非与你无关。

平凡的你我 面对平凡的世界 选择做些什么 来完成生命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