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loader
  • Home
  • 蒲公英的爱

blog-thumb

【写在前面】

远远地逃离工作,我打着北上出差的幌子,开启西行的家访行程。虽然家访过多次,略阳也不是第一次去,可激动的心情却如初次。

为了湘子门青年旅社的体验,为了完成夜游古城墙的心愿,也为了聆听汉子大哥睿智的人生感悟,我提前翘了一天班,背起背包带上我的泰迪熊先行飞抵西安。当飞机一离开地面,心情便也跟着飞了起来,像极了儿时逃课而未被发现的感觉,带着一种窃喜和兴奋。到达第一站,湘子门青年旅社令我惊艳,在古镇城墙上与汉子大哥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陌生的城市,熟悉的朋友,体会了久违的放空和慢生活。生命的韧,应该就在这张弛之间吧。

【略阳家访】D1,多云🌥转晴☀️a

早晨6:30出发进山,天公也是疼惜我们,给了我们一个无阳无雨微风习习的好天气,加之老肺力荐的“略阳最好吃面皮”垫饱肚子,想着一定能扛到晚上下山吧。我们这支小分队有汉子大哥、老肺、小蚂蚁和我,虽说是老中青三代,好在大家相熟,沿路聊着前五年来的家访趣事,足够调剂山路十八弯的摇摆之累。第一天要家访的学生家庭主要集中在三个镇:黑河镇、何家岩镇、硖口驿镇。

因为顺路,我们先回访了黑河镇的小沣家。这个19岁的少年,身高体格看上去却像个13岁左右的孩子,家境的问题和学习的双重压力已让小沣过早地患上了抑郁症,以致影响到正常的课程都无法完成,常常要请假回家休养。无奈的父母只能想办法送他去好一点的市立医院看病,就医问药成了小沣的日常。看着妈妈焦虑的面容,除了宽慰开解的话语,不知还能做些什么。

离开小沣家没多远,遇到一位村里的干部,我们问清社与社、沟与沟之间的地理关系,调整家访顺序后出发去往下一个家访对象小华家。这是一个六口之家,虽说家中有外债尚未还完,好在家人全都健康无疾,姐姐马上大学毕业,爸爸勤劳朴实。相信集全家之力还是可以供养小华顺利完成学业的,这在家访中算是情况比较好的家庭了。

即便是同一个村,户与户之间还相隔着不同山头、不同沟,才有这家访路上的爬山翻沟和十八弯。这几年政府为了能尽快地摘掉贫困县的帽子,除了经济上精准扶贫、还实施了健康扶贫的战略,家家户户的墙上都挂着一个印有“小康路上不落下一个人——习近平”字样的灰黑色手提包,整齐划一。相较两年前家访时,最明显的变化就是道路的铺设修建,过去很多不通车的地方现在都可以通达了,交通便利了许多,山民们进出沟也变得快捷方便,各种生活物资的采购运输成本也相应降下来了。记得05年家访那会儿,一天十几个小时访不到三五家,现今少了许多徒步翻沟的路程,我们家访的效率比起05年及之后也是大大提高喽。想到此,大家还是很开心的。

一路我们来到了小盼家,其实准确点说应该是小盼爷爷家。因父母常年在太原打工,离异后又分别重建家庭,留下小盼一人在略阳老家,她的生活就一直处于流离状态,常常在爷爷、外公、姑姑等亲戚家轮流寄养。爷爷奶奶年事已高,亲生父母都有自己新的家庭和孩子要顾养,又常年在外地,对小盼的照顾是极有限的。好在她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女孩,家庭的变故和境况从未影响到自己的学业,性格也是积极开朗乐观的,特别让人欣慰。汉子大哥利用短暂的家访时间,尽可能地给孩子答疑解惑,尽可能地给予孩子帮助,希望孩子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能够读上理想的大学,也不负艰难岁月对她的锤炼。

近中午时分赶到了小苗家,我们从她脸上那道明显兔唇手术留下的疤痕,以及她这个年纪不该有的愁苦表情,已初步察觉到这个家的困苦。第一时间见到的还有小苗的妈妈,一位目光呆滞、口中碎碎念叨、身材胖硕的中年妇女,30多岁,患有癫痫病,据说第一次发病时是11 岁,不仅表达有问题,生活也完全无法自理,长期服药,发病时还会到处跑,目前由外婆在照顾。生父在小苗一岁时就离世了,继父快50岁了,又生下了一个妹妹,虽有在外打工,但微薄的收入无法更多地照顾这个家。就在我们与孩子和外婆交流沟通的时候,妈妈突然发病摔倒在地,如此突发状况下,外婆表情淡定地说了句:“没事的,她经常这样,一会儿就好了。”边说边扶起了女儿。这一幕惊呆了各位志愿者。看着妈妈恢复了些,大家话别了小苗,在惊魂未定中前往下一家。

小杰家住在海拔约900多米的山沟里,四周没有其他居舍,那是一个由三个男人组成的家。祖孙三代,土胚老宅,没有什么家具却很干净,衣着也整洁。略显腼腆的爸爸,面对赡老养幼、因工外伤、婚姻破裂,浅笑谈及:“没办法,总是要自己想办法解决的,好一点再下山打工,找活做啦…只要他愿意,想办法供他读书…” 质朴的言语中,更多的表现出的是对家庭的一份责任和担当。

黑河镇最后家访的是小阳家,虽说也是一户离异后重组家庭,但家中老人健康状况良好,通过夫妻二人勤俭持家,还是有能力供养孩子读书的。

一个小时车程后,我们从黑河镇赶到接官亭镇的小东家,出生不久就遭遇父亲离世、母亲抛弃的厄运,由外公外婆抚养长大,小东表现得比一般家庭的孩子要懂事得多,14岁的年纪就开始利用假期跟随外婆一起打零工。

目前为止,已有6家孩子自小生活在离异或无双亲的家庭环境里,生活的艰难和生命的意外打磨着幼小的心灵,就像坠落人间的折翼天使……祈愿山里的小天使们都能顺利完成学业,开启新的人生!

看看时间是下午六点了,不过天色还大亮,为了保障第二天的家访效率,大家决定把东南方向何家岩镇和硖口驿镇的四户家访完再返回。小玲和玉杰家的情况相比而言要好一点,基本可以解决孩子读书的问题。小丽家的情况比较特殊,还需要当地志愿者的后续跟进。

天色完全暗了下来,漆黑一片,那山只见模糊的形影,稀疏错落的灯光点缀其间,一两声狗叫间或传来,在星月远远的映衬下,山村的夜很是寂静,寂静得让人屏息。无法再进山,结束了一天的家访返城已近晚上9:00,抓紧时间汇总讨论当日家访信息,终于在晚上10:30结束了一天的任务。

【略阳家访】D2,多云🌥转晴☀️

一早6:30小伙伴们又准时出发进山啦,接官亭镇和白雀寺镇的7个孩子是今天的家访任务,再沿路回访6户家庭。

因时间关系,昨天硖口驿镇还余下一家,今天家访的第一家就先去了硖口驿小俊家。14岁的小俊从沟里赶出来迎上了我们,懂事的他告诉我们:在家的时候都是早晨五点多起床帮爸爸做早饭,有时候也帮家里做晚饭,一个月住校和回家交通费用200元,妈妈精神病发作住在医院里,姐姐今天在参加高考,希望以后可以上一个好的大学……

正说着话,我们就看见一个瘦小的身影背着几倍于他的油菜秸秆,是小俊爸爸回家来了,一见到我们放下秸秆就忙着搬板凳招呼大家。在与爸爸的交流过程中,虽破衣破鞋衣着褴褛,但爸爸脸上根本看不到悲愁的表情,对家里两个孩子的学习情况亦是了如指掌。这位父亲对孩子的关切程度在家访家庭中较为难得,在贫困中挣扎的父母多数是没有精力和意识去关心孩子的学习成长的。虽然这个家满眼的破败,一台老旧电视和两张床是仅有的家具,能力弱弱的爸爸依然不失对生活的期许,不懈怠对孩子的教养,让我们对这位苦难中的父亲顿生敬意。

最后,当老肺问孩子:“好好学习,争取考上略阳一中,学校就有奖学金可以拿,还有钱发给你,但也意味着新环境和更大的压力,你怕不怕?”孩子突然提高分贝坚定地脱口而出:“不害怕!”这声回答让我们倍感欣慰,心生怜爱。爸爸也在旁边明确地告诉我们:“孩子一定要读书,一定要上大学,不能像我们一样没本事,我们会准备好钱供他们读书的…”。

此情此景,若在以往的家访中定会让我禁不住偷抹眼泪,而今天内心却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感觉,更多的是心疼和暖暖的感怀!祈愿所有的生命都拥有爱与希望!

回访的情况多是比较轻松愉悦的,无论是“奶粉宝宝”,还是祖孙三代居住在150前土胚房的小俊(女),大家的见面像老朋友一样,脸上洋溢着笑容,欢快地交流,看着情况转好的家庭和孩子,不知该如何表述心底的那份开心。

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的改善、扶贫脱贫政策的实施,比起之前的家访,在村里、路边偶遇的“老好人”已经少多了。最盛大约是在60年代前后,由于家境贫困、交通闭塞,许多山民只能通过选择近亲结婚、廉价购买或“捡拾”外省残障女子为妻的方式来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此举最直接的后果便是常生出智障子女。那些年,几乎每家每户门口都会有一个坐在门口,晒着太阳抓虱子的智障人,这些人没有劳动能力,平时的活动也就是绕着村子山沟溜达晃荡,直到饿了才会自己摸回家。智障归智障,他们是不会攻击伤害人的,因此村民称之谓“老好人”。

几番打听,终于找到小城家,一家人已从山上搬到震后政府提供的60平米安置房内。患有癫痫病的妈妈,生活完全无法自理,虽有合疗,发病时仍需自付部分医药费。为方便照顾妈妈,文盲爸爸只能选择在家附近打零工(帮人收种农作物、工地刮腻子等),挣取养家的费用。所幸家中三个人还有政府提供的低保收入,否则日子恐怕更为艰难,小城读书的问题也就更难保障了。

在接官亭镇家访的最后两家是小龙和小富家,相较之前的家访对象,他们两家的房屋和境况都算不错的,供养孩子读书应该没有什么问题。真的希望在今后的家访对象中,这样家庭的比例越多越好;真的希望有一天没有了可家访的孩子,只剩下需要回访的孩子。就像高老师说的:“再来略阳时,我们就是来走亲戚来了。”

接下来的家访和回访还真有一种串亲戚的感觉,不太失衡的家庭收支情况,和睦关爱的家庭氛围,使得志愿者与家长和孩子们的交流沟通较为轻松愉悦。下午的家访对象主要集中在白雀寺镇,看似不太远的路程,经历的却是九曲十八弯的天路,一向不晕车的我都开始出现恶心反应了,汉子大哥和小蚂蚁的状态倒是不错,可爱的小蚂蚁还在旁边不时念着:“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此刻最大的感慨来自于当地志愿者老肺,平时上班连车都不开的他,如果不是每年把所有假期用于一次次进山家访的话,何来对各村沟地形的了解以及娴熟的车技啊,除了盘山路还有驾车涉水的动作片情节喔。每一次家访都离不开当地志愿者的大力支持和全力帮助,才有家访的顺利和高效,感恩为这份快乐付出的所有的人们!

今天是家访的第二天,以为是个极普通的日子,结束返城后原计划是与当地的志愿者、老师、校长一起聚谈一下。在等候老师们到来的过程中,随手翻看朋友圈,读到汉子大哥一篇“叫名七十”的文章,意外发现今天其实是个极特别的日子—汉子大哥69岁生日(上海人对大生日有“过九不过十”的习俗,70岁做寿都是放在69周岁这天)。在大家的认知里,汉子大哥是一个“既讲究,又能将就”、”既文艺,又可江湖”、“即可清茶案几,亦能背包徒步四方”的人,就像他选择用山区家访的形式来度过人生这个特别的日子。就在下午的家访中还顶着烈日,沿着45度不是路的坡,登了近千米的山,实在是很“汉子大哥”。其实,汉子大哥的公益史可追溯到1968年代,公益行为可就多了,一直是队伍里众人膜拜的灵魂人物,有机会表达敬仰之情的话大家是绝不会放过的。收花、收书、收蛋糕、收祝福、做照片“背景”,哈哈,意外的意外是被过生日……写多了,汉子大哥莫怪哦。😛

好欢乐的夜晚!

【略阳家访】D3,雨️🌧

6:30洗漱整理妥当准备出发,窗外却不知何时起开始下起了雨,考虑到山路湿滑,存在滑坡的风险,安全起见决定放弃最后一天的家访。调整车次航班,整理行装物品,端午假期的最后一天,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南京、大连、扬州的7位志愿者启程返城,汉子大哥则背起 30斤重的行囊,继续寻迹古道,游历人生。

略阳家访圆满结束🔚✌️

【略阳家访后记】

此次共家访了58家,徒步40公里,车行500余公里,爬坡高度242层楼。爬山、涉水、翻沟、徒步……秦岭山脉,氐羌故都,一路行一路访,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有爱、有书读!到写这篇笔记时,得知家访的58个家庭中有31名“一对一”待捐学生,信息发布不到一天时间就全被认捐了。已回到各自的城市、各自的岗位的家访志愿者们,兴奋地相互分享着孩子们被认捐的信息。

此次略阳家访对我来说,收获了各位小伙伴的战友情谊,与汉子大哥和高老师第一次同队家访,趣人趣事攒了一大箩筐,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同具文艺范儿的俩人,如果说汉子大哥是“可敬型”的话,高老师则实属“可爱型”,之前常听大家说很喜欢跟高老师同组家访,想着憨厚敦实的一个人竟是如此“欢乐的高老师”,无愧于“乐高”的称谓啊。对了,还有“可乐型”的槿柔,每次与她同行都是一路笑声。

谢谢各位志愿者炎阳下付出的努力和汗水,同时也收获了快乐、友谊和成长,辛苦啦!下次家访见喽。

很久很久以前,当黎明的露珠映着光,滑着曼妙的弧线从叶儿上悄然落下,当清新宁静的小树林里泛着轻轻浅浅的绿色,穿着白蓬裙的蒲公英挽着风的衣袖,飘着,飞着……

“只要阳光能幸福,那么一切都是值得的。”蒲公英坚强地回答。这就是蒲公英的花语:永不停止的爱。

正如这历经了近十五年的助学活动,七百多个孩子的读书机会,七百多位捐助人和志愿者的相识相知,全都源于“永不停止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