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日渐国富民强,特别是这几年大力推行脱贫攻坚工作后,全国几乎所有的农村村屯道路均已全部通行车辆并硬化,河道也建起了桥梁,农村孩子上学的道路变得便利、安全,有条件的家庭甚至可以开车接送孩子上下学,彻底告别了那个走路上学的年代。
2018年3月份,经上级县委党委政府安排,我被调遣到我县林溪镇水团村驻村,担任该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员。我们工作队经过进村入户调研,发现该村有一条上坡路崎岖湿滑、坡度陡峭,全长约1800米,高约200多米的山路。这条路是代布屯20几位学生走路上学和村民上山劳作必经之路。下雨天,那里险象环生,学生上下学十分危险,更不必说村民挑着担子爬上爬下了。于是,我们立即将情况上报、请示上级政府,申请利用扶贫专项资金进行硬化这条上学路。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硬化工程顺利竣工,终于解决了一项村民们“燃眉之急”的事情。
改造前:
改造后:
国家富强,百姓之福。可是随着生活环境越来越好,现在农村孩子却出现了一个怪现象—- 那就是普遍“厌学”了。没有了以前农村孩子充满求知的眼神,也没有了吃苦耐劳的品质,没有了读书郎纯粹的心了。我们这一代80后90后,回想自己独自走路上学的时光,虽然一路艰辛,却始终很珍惜也很感恩能够有机会踏进校园,有机会接收高等教育,有机会走出穷山僻壤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
有一天,我打开电视想随便看看,无意中看到了《走路上学》这部电影,电影是真人真事改编,电影的主人公是生活在云南怒江边上的瓦娃和娜香姐弟俩,瓦娃是一个7岁的傈僳族孩子,他对于姐姐娜香每天能和小伙伴一起溜索过江读书好生羡慕。妈妈坚持要瓦娃等在外打工的爸爸回来带着才可以溜索,可是在外打工的爸爸却迟迟不回。电影里的孩子,为了到江对面的学校去上学,不得不每天命悬一线,溜索过江。对他们来说,能走路上学都变成了一种奢侈。
谁也想不到,有一天姐姐娜香为赶着给弟弟送一双新鞋回来,在回家的路上失手从溜索上坠落江中死去……后来,当地政府为了孩子们能够安全地上学,为村里建起了跨江大桥,弟弟瓦娃也终于踏上了索桥,如愿以偿可以去对岸的学校上学了,可再也没有了姐姐的陪伴……
看完电影后,我陷入了沉思。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几个励志少年的故事,看似与我无关,却唤醒了我儿时求学的回忆,想起了小时候每天走路上学的时光。虽然当时觉得辛苦,可是回头看看,才意识到自己是多么地幸运。希望那些厌学的孩子们都能看看这部电影,明白自己的好生活得来不易,世界上还有许多孩子并没有我们这么幸运。我们在生活中逐渐学习养成坚韧不拔、乐观坚强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同时也要懂得珍惜现在,珍惜身边的事物,和感恩一路走来帮助自己的亲朋好友,不要忘记那个“走路上学”的年代!